数字出版:共建共享方可共生共存
数字出版在新闻出版领域的分量和比重逐年增加,《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更是加速了新一轮融合发展的步伐。那么数字出版业该如何作为?为此,《中国新闻出版报》邀请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天明和中文天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东亮做客《融合发展圆桌对话》栏目,围绕这一问题展开交流与探讨。
打通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边界
主持人:当前,融合发展的大势为出版传媒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改革先行的出版企业,两位有哪些体会?
张天明:在遵循媒体融合规律、新闻传播规律和市场发展规律以及把握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我认为数字出版融合发展一方面要搭建更强的数字平台,按照线上线下结合的思路,线上建平台、线下建网络,整合形成产业链条,打造拥有庞大用户群体的全媒介、全流程的新型文化消费生态圈。同时,进一步打通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边界,形成针对目标人群的信息服务和综合传播解决方案。
赵东亮:数字出版融合发展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突破现有机构相对分离、人员相对固定、利益相对固化的樊篱。要通过增量改革带动存量调整,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流程再造和文化认同,从而稳步提高出版融合发展的整体水平。
传统出版在融合发展上的一个典型观念误区是延续用传统出版的方法来对待融合发展。为此,应该重点在新媒体、新技术、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实施并购。通过这一方式“走捷径”直接获得技术专利,获得中高级科技人才,从而可以极大地提升出版单位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用数字技术激活传统出版资源
主持人:出版传媒业数字化之路不可能一蹴而就。两位认为数字技术与内容资源如何契合才能让数字出版在融合实践中实现突破?
张天明:数字出版在执行中的基本原则是要求全员进入、全链介入、平台推进、开放合作,并将数字出版等新兴出版建设确定为第一、优先发展战略。
同时也要意识到,振兴传统出版,既因为传统出版是我们的根本和基础,也是因为即使发展数字出版也离不开传统出版的内容资源。当然,振兴传统出版绝不是单纯地补贴和扶持,而是从政策到机制再到团队的一揽子解决方案,是用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思维去激活传统出版资源,推动传统出版转型升级。
赵东亮:推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离不开项目化运作与管理。要在合理确立出版融合发展战略目标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内外部资源要素和环境条件,形成适合出版传媒业特点的新兴出版企业和产品创业孵化、运营管理等机制。
当然,人才是生产力,人才是事业发展的根本。要在巩固现有人才存量的同时,有步骤、有重点地强化与新兴出版业态相关的各类人才的挖掘、储备和开发,培养和引进适应新兴出版环境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经营人才,为融合发展提供保障。在与项目的结合上,要落实项目负责人制度,推行项目目标管理和绩效考评,从而形成基于项目管理的出版融合发展方案。
搭建多样平台 实现融通共享
主持人:数字化应用的介入,可以说为出版传媒业插上了再次跨越腾飞的翅膀。那么,两位觉得还有哪些问题是亟待在发展中解决的?
张天明:我认为,其一是出版传媒企业自身要加强宣传推广和价值阐述,以进一步提升企业价值;其二是出版传媒企业之间也要加强合作,特别是在数字平台搭建和内容资源利用上,要共建共享、优势互补,进一步提高整个行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的作用。
同时,新型媒体的建设不可偏颇。按照“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的要求,新型媒体建设是一个融通共享的过程,内容、平台、渠道、经营、管理缺一不可,既要适应技术创新不断推出新媒体业务,更要重视激活传统出版资源。
赵东亮:从目前情况看,除了人们常提及的体制机制问题,资金渠道的拓展也是传统出版不容忽视的。推进文化与金融融合,开拓融资渠道,要尝试应用企业并购债券等多种融资工具。在实践中,这样的方式大大减少了企业对传统银行单一融资渠道的依赖。
因此,在融合中要尽可能做到多方融资,适时成立出版融合发展专项资金,统一管理、专项核算,发挥好专项资金推动出版融合发展的作用。要进一步加大财务管理改革力度,推行出版企业资金集中管理,为出版企业集中力量办大事奠定良好的财力基础,从而促进出版传媒融合不断向纵深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