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故宫藏美》——与“往而不可追者”的一次邂逅
古人有言:“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对于作家与读者来说,时光的流逝却不能阻碍二者沟通。在故宫任职近一甲子的朱家溍先生凭借其得天独厚的经历和渊博的学识涵养,钩沉中国古代书画碑帖之风格流变,细数古代文物渊源与变迁,趣谈戏曲的传承与盛衰史,《故宫藏美》(中华书局,2014年1月版)将其涉猎的众多领域汇聚于此,可谓古代艺术鉴赏权威之作。
书中分类辑录,第一辑书画、碑帖远叙汉魏晋唐隶书之演变,近观故宫博物院展览之见闻;第二辑专注于瓷器、珐琅、漆器、木器、首饰及明清室内装修陈设;第三辑对清代宫廷戏曲的演戏、服饰细节进行考证,前有其子朱传荣作序,温情讲述父亲一生对美的追寻与探索,无论是传统与西洋书画的对比,对戏曲唱腔的细致揣摩,亦或是记录与博览文物相遇灵光乍现之时,甚至身处抗战文物南迁的艰苦岁月,皆心怀美好的情怀,也正是这份对有年代感旧物的眷恋之情,赋予了他为其写下历史注脚的使命。
当下有幸与“往而不可追者”的一次邂逅来源于朱家溍先生心怀虔诚的躬耕精神。乘船途中见满江白云弥漫,金焦诸山时隐时现,浓淡深浅的黑白浮现于眼前。身居四川山居,月夜雾气时便能联想起湖山烟雨山峰层峦的朦胧感,中国书画着重意境,古人主张天人合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顺应自然,气韵生动,不论是山水,人物或是花鸟,均力求物体的内在精神。身临其境得以静观,方能体会米友仁在《潇湘奇观图》所言“余平生熟悉潇湘奇观,每于登临佳处,辄复写其真趣”与米家画法中云烟渲染浑融而不模糊的来历。对于戏曲艺术的钟爱也同样如此,他坚持“临帖”摸索唱腔的方法要领,将其对唱腔的微妙之处融入到研究中。
在梳理考证之余,他不忘为初学者指点迷津,《从旧藏蔡襄<自书诗>卷谈起》一文列出其考证出的蔡书真迹,还不忘提点书法之道:“欧、苏、蔡诸公都再三提出:古人善为书者,必先楷法,然后进入行草……有不少人本末倒置,不下功夫学楷书就先瞎涂乱抹,写些不合草法的所谓‘草书’,不合隶法的所谓‘隶书’,自称创新,成为风气……练习楷书使点画间架达到巩固的程度,然后渐入行草领域,这是学书的正道。”
关注文物背后的人和事,始终是朱家溍先生考证的特点。《清代画珐琅器制造考》一文就分门别类,按年月编次每一个制造步骤以及参与其中的工匠或画家,郎世宁、戴临等人的名字赫然其中。文中若干附图带领读者进入尘封的岁月,沉思静观过往故宫人的书写印记,在琳琅满目的宫廷陈设中回溯仪式感的肃穆与壮观,这些即是朱家溍先生将其一生的魂牵梦绕传达给当代人的。
(刘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