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静心坚守三十年 练成“疑难杂症”克星

19.05.2016  16:30

   在威孚集团,有大量进口的世界先进机械设备,保养和维修需要很强的技术力量。“以前由于技术跟不上,这些高端设备的修理主要靠外国专家代理,成本很高。如今,有了李新这样的高级技师,维修就摆脱了对外国专家的依赖。”近日,记者在威孚集团采访时,谈起公司高级技师李新,伙伴们都称他是高精密设备“疑难杂症”的克星。

   静下心磨练坚守,决不能急功近利

   从事机械维修,工作辛苦劳累,也会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燥。1986年,李新从技校毕业后进入威孚集团,一干就是30年。期间,和李新同一年进入公司搞维修的技校学生有30多人,如今只剩下几个人,大部分都已“跳槽”。对此,李新说,搞技术工作需要能静下心来,长年磨练坚守,决不能急功近利,否则会半途而废。他说,一流的技工都是在长期工作中磨练出来的,不仅要手勤,还要脑勤,在实践中能不断有所感悟,积累技术。李新说,他多次到国外学习和培训,但核心技术别人是不教的,关键还是要靠自己。公司的维修工程师朱淼说,如今李新已成机器“疑难杂症”的克星,以前公司有一套组合机床,产品的合格率长期徘徊在60%左右,此问题长期困扰公司,李新花了两个月的时间攻关,让机床的效率和稳定性大幅改善,产品合格率一举提高到了90%。

   苦脏累的活,师傅总是冲在最前面

   李新在维修技师中是老前辈了,可每逢碰到苦脏累的活,他依然冲在最前面。李新的徒弟贺子潍告诉记者,师傅对机器维修的质量要求很高,不允许出现瑕疵,在传授维修技术方面也毫无保留,而且很有耐心,对于徒弟不理解的技术问题,他会一遍遍讲解。小贺说,刚进公司时,他也有点怕苦脏累的活,是李新师傅的“身教”让他做出了彻底改变。李师傅从来不摆老资格,在对一些机床大修时,总是身先士卒,爬到机床里作业。特别是天热时,进入机床里维修需要穿一层厚厚的防护服,在机床封闭的空间里作业,而机床里的各种油液的气味也很刺鼻。这样一两个小时下来,李师傅往往汗水浸透了全身,但他从来不叫苦,脱下防护服后就和大家探讨机器的问题。

   坚持终身学习才能应对各种新技术问题

   在高精密机械制造领域,新技术日新月异。李新说,维修高精密机械需要终身不断“充电”才能做好工作。为此,他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用于翻阅高精密机械制造和维修方面的书籍,并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近五六年来,他每年都会在知名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实用性很强的、解决具体难题的论文,将实际操作过程中破解的技术难题总结为理论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李新成为不少技校和职校争抢的“香饽饽”,如今已成为公司产学研合作技校的特聘实践课老师。“只有老师掌握一线最新的技术,训练出来的学生才能符合企业和社会的实际要求。”李新说。此外,为了更好开展维修工作,以前不懂得外语的他又学习起了英语,并已能看懂机器操控屏上显示的各种英文说明。

   问题本”为公司创造效益近600万元

   李新还养成了每天记工作日记的习惯,并把日记本称为“问题本”。他说,再先进的产品也会存在不足,加以改进就能提高效率或降低成本。近年来,公司进口了许多高精密主轴,一个配件的价格往往就要几十万元,为降低成本,李新在自己的“问题本”上着重记录对配件国产化的思考和解决方法。针对国产配件存在的精度不够等问题,他仔细记录产品的运行数据,并不断调整,直到达到最佳状态。如今越来越多的配件实现了国产化,以前价格几十万元的进口配件,国产化后往往只需几万元。李新还根据“问题本”上的感悟,对机器进行创新改造,完成了柱塞套枪孔钻机床的攻关和应用,对公司14台TRAUB进口数控车自动上下料机构改造攻关,为公司创造效益近600万元。由于成绩突出,李新先后获得无锡市优秀科技先进个人、江苏省企业首席技师等荣誉称号。

编辑: 周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