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助她与失散母亲重聚
如今她在扬子晚报“读者俱乐部”发挥余热,带读者畅游天南海北
朱六明(右)与母亲重聚时合影。
她刚满百天时就与亲生父母两岸分离
与亲生母亲分别时,朱六明刚满一百天,还是襁褓中的婴儿。当时她对一切还不太明白,后来才知道,当时父母亲对这次离别难以放心,专门带着3个多月大的朱六明去南京一家照相馆拍了照。昨天,朱女士将这张老照片展示给记者。这是一张民国时期的照片,朱女士坐在婴儿车里,她的母亲烫着头,穿着短裙套装,倚靠在婴儿车架上,瞧向远处。在这张照片的下方写着“卅六年四月十日摄于南京市”,也就是1947年4月10日。“父母把这张照片给了我养父母,说以后凭此相认。”朱六明的父亲当时是国民政府军事部门的官员,中将军衔,而她的养父钟焕群则是生父的同僚好友。从此她被改名为钟致一。早在1953年,养父母就将朱女士的身世告诉她了,但因为海峡相隔她一直与亲生父母分离,无法团聚。朱女士告诉记者,“养父母对我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孩子一样,因为家中只有一个孩子,所以十分娇惯。但是海峡对岸的亲人一直是自己心头的牵挂。”
扬子晚报记者助她完成艰难改名路
1991年,通过两岸红十字会,朱女士与母亲及姊妹取得了联系。母女二人很快就见了面。朱女士告诉记者,自己第一次与亲生母亲重聚是在当时的南京大校场老机场,当时母亲已经是82岁的高龄了,在接机口处,两人抱头痛哭,时隔四十多年后,母女二人终于得以相见。在这次的见面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朱女士与亲生母亲相见后,心情异常激动,完全沉浸在里面,很快搭车和母亲一起前往了下榻的金陵饭店。此时朱女士却忘了同行的丈夫。“就这样,把他给丢在机场了,当时没有手机,不能直接联系。”不得已,丈夫只好另打了一辆出租车跟在朱女士母女的车后,一路追到金陵饭店。
朱女士告诉记者,当时母亲年事已高,思女心切,希望朱女士可以赴台探亲,全家得以团聚。但是因为身份证上的姓名与原名不符,朱女士无法办理赴台探亲手续,团圆之路异常艰难。在此期间,扬子晚报的记者得知朱女士的情况,将她的故事写成新闻,发表在2004年4月23日的A22版上。“可以说,一方面公安部门对我的情况非常照顾,另一方面扬子晚报的报道对这件事起到了推动作用。”很快在各方努力下,朱女士终于找回了自己名字“朱六明”。在以后的日子里,朱女士前后前往台湾探亲了数十次,即使母亲在前年去世后,她还坚持一年一到两次前往台湾,与亲姊妹们相聚。
“最资深读者”在扬子读者俱乐部里发挥余热
朱女士告诉记者,自己是《扬子晚报》最早的一批订报人,自报纸创刊起就开始了订阅,也见证了扬子晚报自创刊以来的30年历程。而她与扬子晚报的缘分还不仅限于此,2014年,扬子晚报应读者需求,本着“兴报业、益读者、助他人”的宗旨成立了读者俱乐部。朱女士在俱乐部里面,担任高级顾问;2015年后,身体硬朗、责任心强的她又成为读者俱乐部其中旅游俱乐部的秘书长。如今朱女士已经七十多岁了,但是她的精神头儿依旧很好,经常参与扬子读者俱乐部的活动,她说:“自己很多时候还是和年轻人一样,喜欢新潮的东西,这可能也是源于自己身世坎坷,练就了一个好心态。”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