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网格”铸就“大平安”

25.01.2019  14:01

  ——江苏创新机制打通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纪实

  □本报特约记者王志高

  社会治理是个老课题,又是新答卷。

  创新是推进社会治理的动力和灵魂,创新才能破解难题、补齐短板。

  近年来,江苏坚持经济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两手抓、两促进,以基层为重心、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全力打造社会治理“一张网”,打通网上网下“双向道”,线上反映问题,线下快速解决,努力实现从被动应对处置向主动预测预警预防转变、从单一管理向寓管理于服务转变、从主要依靠党委政府管理向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转变,一条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江苏特色、赢得群众赞誉的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之路已基本形成。2018年,全省刑事案件保持发案下降、破案上升良好态势,公众安全感提升到97.6%,人民群众对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满意率提高到92.7%。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央政法委书记郭声琨在江苏考察期间,对我省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并在中央党校以江苏省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为主题的专题研究报告上作出批示。中央政法委在全国推广我省网格化经验做法。

  省委书记娄勤俭就我省创新“网络+网格”基层社会治理专门作出批示:“这种治理模式融网络、网格于一体,起到了促基层和谐、保一方平安的好效果。省委政法委要总结和推广这一有效经验,让更多人力下沉到基层一线,统筹整合相关部门的数据资源,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化解风险隐患、创新社区治理、促进和谐稳定中的支撑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社会环境。”省委书记娄勤俭、省长吴政隆先后多次对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提出明确要求。

  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王立科要求全力推动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取得新突破,打造社会治理“江苏名片”、形成“江苏样板”,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全省域广覆盖——

  先试先行,同频共振

  社会治理的重心在基层,难点在基层。基层稳则全局稳,基层安则全局安。

  为破解社会治理“最后一公里”难题,摸清基层实情,厘清工作思路,王立科带队先后赴13个设区市和30多个县(市、区)近40个乡镇(街道)和村(社区)开展调研;组织人员赴上海、浙江、安徽、广东等兄弟省市学习考察。2017年8月,我省成立由王立科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25个部门40余名业务骨干组成工作专班,全力以赴、集中攻坚,着力推进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省“两办”印发了《关于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意见》,省委政法委印发了《深入推进全省网格化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网格化社会治理标准规范》等多个制度文件。

  省公安厅高度重视网格化社会治理创新工作。副省长、公安厅长刘旸深入基层调研,指导网格化与社区警务工作相互融合。省公安厅专门印发了《关于融入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加强新时代城乡社区警务工作的意见》。

  针对各地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大多是“小盆景”的现象,我省紧紧围绕“把网格打造成基层社会治理的第一道屏障和江苏社会治理工作的一个名片”的目标,坚持全省整体推进,积极培育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大森林”,推动形成“一网(多元融合共治网)、一台(大数据智能平台)、一终端(全要素网格采集终端)、一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的江苏模式。

  经过精心筛选,研究确定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淮安5市和南京江宁等17个县(市、区)作为首批试点,制定下发《试点任务书》。在首批试点基础上,先后召开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汇报交流会、第二批试点工作推进会,认真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在全省全面推开试点工作。结合贯彻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规范国家标准,根据省网格化社会治理总体设计和各地实践探索,拟定一套标准体系,列出任务清单,努力形成具有江苏特色的网格化标准体系。

  一个好的顶层设计胜过十万雄兵。为确保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行,我省努力在制度设计、体系建设、组织保障等方面出实招、求实效。

  省委常委会工作要点、省委改革工作要点、省委领导联系改革重点任务都将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列为重要内容。各设区市委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指导、召开专题会议,对各县(市、区)网格化工作逐一过堂。各县(市、区)普遍成立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的网格化工作领导小组,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突出位置,列为“一把手工程”强力加以推进。

  “江苏先后健全网格服务管理职责体系、完善网格管理工作制度体系、建构网格治理法治规范体系、建立网格社会治理组织保障体系,并发挥监督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加强对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工作的督查指导,从而确保社会治理常态化。”省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朱光远介绍说。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我省社会治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去年底,全省共规范设立网格12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近30万名,县乡村三级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试点地区非警务类警情下降40%左右;完成省级网格化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一期建设,探索建立了“网络+网格”的基层社会治理江苏模式。

  坚持全要素五统一——

  一端采集,全网共享

  去年5月15日8点多,南京市江宁区汤山街道汤山社区网格员陈磊在例行巡查时,发现银行隔壁取款机一位大妈正急急忙忙地接听电话,通话内容与电信诈骗十分相似,他立刻上前提醒大妈,可大妈不听劝阻,还怪多管闲事。正在此时,银行开门了,陈磊连忙找到工作人员说明情况,并与工作人员一同阻拦大妈汇款,说明事情的严重性。事后,恍然大悟的大妈连连感谢陈磊的提醒帮助。

  2017年9月,我省在南京市江宁区进行“全要素网格”试点。江宁区按照基层社会治理“一张网”的要求,通过部门申报—区级专班初审—区委区政府审定的规范准入程序,将组织、综治、民政、公安、司法、人社、城管等16个涉及基层治理的部门工作全部整合,纳入到全要素网格,初步形成了9大类、22个子项、82项具体工作的全要素网格工作任务清单。

  “过去各部门都有网格,但区域和划分标准都不同,现在重新划分为一张网后,边界不出现交叉,再没有管理盲区,党建的支部、城管的道路、市场监督的农贸市场等都在一张网上无缝对接,实现了事随人走、费随事走。”江宁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张宝卿介绍,群众还可通过公众版App,通过图片、文字、音频、位置信息的形式,上传身边的社会治理问题,做到了“人人都是网格员”。

  8个人服务好1.5万人,是个难题。可是,当党支部建立起来之后,难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淮安市清江浦区淮海街道向阳社区工作人员最切身的感受。

  孙青是向阳社区第三网格的网格员。党支部建在网格上之后,孙青的工作“轻松”多了。向阳社区的离退休人员超过2000人,50%都是共产党员。“解决了人手少的问题、解决了服务能力单一的问题、解决了处理问题方式简单的问题。”孙青介绍说,工作中网格支部书记与网格员实行问题联排、矛盾联调、活动联办等联动机制。每周一早晨召开工作例会,针对排查出来的问题,第一时间上门化解,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格,大事不出村,难事不出镇。

  南京仙林,不仅因为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的城市面貌,还因为善管善治、和谐幸福的社会环境,成为南京宜居宜业的副城。建设城市,仙林“一张蓝图绘到底”;治理城市,仙林“一张网格全覆盖”。根据社区空间形态与社会管理需求,仙林把基层党组织建立到各级网格中,从党总支、党支部到党小组,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每个单位、每片小区、每处工地,区域党建、城市管理、矛盾调处等管理职能“一网打尽”。

  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机制是苏州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和实践。该市以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联动中心为中枢,构建了市、区(市)、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管理,区(市)、镇(街道)两级指挥为骨架的综合治理运行架构和责任体制,依托一个平台、一张网格、一个号码、一支队伍、一个办法、一套制度等“六个一”工作体系,形成了社会治理事项发现、受理、分流、处置、跟踪、督办、反馈、评价等八个流程处置的“4268”工作机制。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苏州各地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按照“规定动作要做实、自选动作更管用”的原则,从人员配备、体制机制等方面创新社会治理,切实做到社会问题“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处置、第一时间解决”。

  网中问民忧,入户解民困。新沂市创造性实施村级“法治书记”制度,从全市政法干警中选派461名优秀干警担任村级“法治书记”,直接参与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帮助村(社区)推动基层党建网络与社区治理网格“两网”深度融合,一年调解各类纠纷1110件,消化初信初访102起,受到了村组干部和群众的“点赞”。

  吸纳社会力量、培育社会组织、引导群众自治,推动各类社会主体更广泛地参与到化解矛盾、服务民生中来,努力形成网格化社会治理的强大合力是江苏又一做法。南通市崇川区积极构建集体经济组织、物业公司、单位、社会组织、邻里、街坊居民骨干等多元力量参与的基层治理格局。该区先后投入项目资金800余万元,支持各类社区社会组织200余家,服务群众人次突破20万。

  见微知著,一叶知秋。按照“一张网、五统一”的要求,全省各地坚持党委领导,统筹政府、市场、社会力量,打造权责统一、风险共担、成果共享的命运共同体,推动形成“各方协同、联动融合、多元共治”的网格治理新局面,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坚持智能化大联动——

  实时监控,全程治理

  针对基层反映较为集中的“信息多头采集、重复无效劳动、数据共享不够以及联动处置不畅”等突出问题,我省坚持把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作为创新网格化社会治理机制的最大亮点,积极搭建智能化应用服务平台,推动实现各部门数据资源协同共享、互联互通。

  苏州市吴江区通过建立“最强大脑”,将社会治理网格化联动指挥平合融合GIS地理信息、GPS全球定位、视频监控、综合执法等子系统,在原有功能基础上,拓展构建了符合本地化需求的业务应用层、服务支撑层和平合数据层,力争逐步形成人、地、事、物、组织等数据全覆盖的大数据中心。“智慧吴江”推动多部门数据实时共享,打破“信息孤岛”,实现全区社会治理数据的整合汇聚、分析研判,真正进入了“人在干、云在算、一张网、全覆盖”的社会治理大数据时代,做到了实时监控,全程治理,实现了70%的问题通过网格内服务管理解决、20%的问题通过上推至镇级或区级部门解决,仅不到10%问题通过执法解决,真正解决基层管理困境。

  张家港市发挥数字化城管(“城市e管家”)技术优势,实现一个APP管城市。太仓市建立“一台受理、二级分拨、三层处置、四环监督”的事件流程管理体系,实现“一个流程”闭环管理。苏州市相城区引入京东公司专业技术团队,开发全新的联动中心智慧平台。

  无锡市新吴区以“信息共享、数据联动、开放拓展”为目标,依托“网格化治理一体化联动”工作“母平台”,联通各条线业务部门的信息化系统,将原系统专有数据融入“网格化治理一体化联动”社会治理大数据库,实现为大数据分析积累基础数据和鲜活数据实时反哺原系统的双向支撑,真正解决数据的及时、准确和活化。同时,深化“放管服”改革和“互联网+政务服务”,拓展嵌入党建、民政、计生、物业等各类服务管理应用,打造“一揽子”服务矩阵,让“数据多跑路,群众不跑腿”成为新常态,实现各业务工作的单一条线管理向共治善治转变。

  常州市把智慧网格列为“智慧城市行动”之一,全省首创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与综治中心、合成维稳中心“三中心合一”模式,开发与国土GIS地图无缝对接的云图,实现网格元素在地图上的标注和分层展示,完成网格员定位、轨迹查询、热力图、智能比对、智能推送、智能预警等功能。

  协同共享,互联互通。目前,省网格化社会治理大数据中心一期平台汇聚22个省级部门7260亿条,83个市级部门、1232个县级部门1.5亿条基础数据;采集上报各类信息数据1.1亿条,办理工单1470万件、办结率达97.5%。

  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构建智能化公共服务平台“江苏政务网”及手机端,在江苏,“不见面办理”已成为常态。“江苏公安利用警务大数据建成服务‘旗舰店’和‘微警务’集群,将户口迁移、车管缴费、护照办理等163项权力事项和68项服务事项搬到网上运行,推出‘手机110’‘手机车管所’‘手机签证官’等移动端便民服务。目前,江苏公安有近一半的服务事项在网上全流程、不见面办结,累计提供服务4000多万次。”省公安厅党委委员、副厅长程建东说。

标签:

编辑:王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