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一村一品一店”:电商重塑农村价值

05.08.2015  08:47

  如同阳光照在绿叶上会大量释放氧气一样,宿迁“一村一品”一旦嫁接上“一店”,迅速产生强劲的“光合反应”。

  上网转型,

  “小盆栽”赢了“大苗木

  “虞姬故里”沭阳,是全国最大的花木基地,全县花木总面积60多万亩,花木品种3000余种。可近一年来,沭阳花木变得越来越“”了。

  记者近日来到沭阳颜集镇堰下村一处花卉园,工人们正在用保鲜膜把一株株地柏包裹严实。“这种地柏小盆栽是网上最畅销品种,一棵能卖到100多元。”花卉园老板李闯说,以前主要做红枫、花槐这些大苗木,但生意越来越难做。去年开始,他就“转型”开了个网店,做起小盆栽。利润有多高?李闯给了个模糊的数字——“几十倍吧!

  同村的青年荣剑则“剑走偏锋”,他的大棚里种满多肉植物。“一棵大概20块钱,一亩大棚能净赚100万元。”荣剑的淘宝店已有四钻,仓库一角堆满了快递盒,上面的买家地址从新疆到海南,分布全国。

  “首届中国淘宝村高峰峰会上,咱村就是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全国20个淘宝村之一。”堰下村书记李彦春说,现在村里年轻人全都在网上卖花木,价格越卖越高,而花木种植结构变得越来越“”,越来越“精致”。

  在宿豫区曹集乡党委书记张成龙看来,农村电商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买难卖难”的头等难题。曹集乡天同庵村种了近千亩黄桃,桃子是鲜货,摘下来隔天就坏,想上冷链要投几百万元。今年3月,该村建起“网络创业一条街”,黄桃全部送进罐头厂,打上“董小妹”商标,成了网络“爆款”。刚上线一周就突破1000手订单,今年预计可通过电商平台累计完成销售额2000万元。

  农产品触网,催生大批深加工企业;产品需要售后服务和网络营销,又延伸出一批服务业项目。大学生村官蔡同伍,看中网店云集的商机,去年开办了宿迁市三木包装有限公司,专营网售商品包装的必需材料“珍珠棉”,当年就实现销售1000万元。小小网店,触发了农业“接二连三”产业升级的多米诺效应。

  返乡创业,

  “老佛山”激情回归“宿迁汉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是宿豫区新庄镇施俊山的真实写照。“1994年跑到佛山打工,20年下来,都会讲一口标准的佛山话了,但心里想着念着的还是故乡。” 去年,52岁的施俊山回到老家,承包了2000亩荷塘。他引进武汉蔬菜研究所的新品种“巨无霸”,又开发出莲藕汁、藕粉茶等10余个产品,拿下了京东商城新庄杉荷园合作点的牌子。坐在荷园的一处凉亭里,施俊山惬意地对记者说:“行情好就卖鲜藕,行情不好做加工网上销售,荷园本身还做农家乐,在家门口也能赚大钱了。

  回家乡!创新业!越来越多像施俊山这样的外出务工者重新回到宿迁。门槛低、风险小、周转快的电商模式,成为他们的创业首选。1985年出生的贺沈新是泗洪县石集乡人,两年前返乡后,开设网店“生产+网销”可折叠蚊帐,月销售额达10万元。泗洪县天岗湖乡的潘裴,辞去20万元年薪的工作,带着“荷叶茶”产品,进驻电子商务产业园……仅泗洪一县,现就有活跃电商4130家,月均发件量超84万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最新统计表明,宿迁市外出务工人数已减至67万多人。今年一季度,全市返乡创业的就有3000人。

  价值重塑,

  每一块土地都是创客空间

  “互联网时代与传统时代最大的区别就是你进入的是一片竹林,而不是几个金字塔高峰。”走进宿迁市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二楼孵化中心的大屏幕上滚动播放着一行大字。

  “互联网面前,人人平等。”京东商城宿迁馆负责人李晓蒙分析,“一村一品一店”的模式,一是对初创资金要求较低,创业者不需要支付门店租金;二是打破了传统商业的“二八法则”,不再有垄断商家的倾轧;三是销售区域无限大,买全国卖全国。

  专攻农村市场的电商“蜂云网络”CEO沈浩则提供了另外一个视角——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农村搞电商创业更具优势。随着交通基础建设的完善,快递公司已经走进田间地头,最后一公里早已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农民拥有土地,这是核心资源,农副产品上网后将更具价格优势。“可以说,每一亩土地都是一个创客空间。

  泗洪县穆墩岛村,位于洪泽湖中,四面环水,居民出行购物极为不便。去年6月4日,村里与阿里巴巴合作开设“淘宝服务站”,短短一个多月,实现销售额56万余元。近日,穆墩岛荣获GMV(年度成交总额)全国第一,被淘宝评为全国第一“土豪村”。

  “电商不但改变了农村,更重塑农村的价值。”在宿迁市委副书记王益看来,“一村一品一店”是农村现代发展与网络信息时代必然结合的产物。它把过去的廉价农产品变成商品、名品和特品,将农业简单生产提升到产销加工一体化的新阶段。农村电商焕发出的勃勃生机,释放的巨大创业能量,正在悄然改变农村的内生发展质态。

编辑:刘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