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
稻谷在三千多年前就是中国人的主要粮食。我国是世界上水稻栽培历史最悠久的国家,浙江河姆渡古文化遗址考证为七千多年前,湖南玉蟾岩遗址发现的稻谷测定时间为公元一万年前。几千年来,我国人民世代相传地采用人工种植水稻这种高强度、密集型劳动方式。
耳 闻 目 睹
我自小生长在城市,对农事一无所知,属于“五谷不分”之辈。十六岁那年,我走进江苏最大的一家拖拉机制造厂,当了一名学徒工,由此接触到农业生产,感知到农民生活。印象深刻的是割麦和栽稻,尤以栽稻为最苦,农民头顶烈日,赤脚弯腰,汗流浃背,不仅辛苦劳累,而且效率低下,一般劳力一天只能栽几分地。农活繁重而报酬微薄,劳动强度与生活水平形成鲜明的反差,这就是我当年对农村、农民的认识。
有一天晚上,厂里放电影。在那个年代,正式放映之前总要有“新闻简报”。那晚“新闻简报”放的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可能是表示中美友好,接着放起了美国韩丁农场的机械化生产。只见一台大型机械所过之处,麦粒全部进了机仓,麦秸打成草垛扔到地里。啊,原来美国人是这样割麦的,这一场景令我非常吃惊。
那时,我们车间有几位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下放劳动的工程技术人员。在一次闲聊中,听说一位姓支的工程师是搞水稻插秧机研究的,我就好奇地问他:“支师傅,我们什么时候能用上水稻插秧机啊?”支师傅慢声细语地说到了一些技术难题和大批量生产的事情,我们几个小青年听得半懂不懂,觉得很新鲜,又很遥远,但我心里一直惦记着支师傅研究的那个插秧机。
亲 身 体 验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几经辗转,我成为灌南县农机局的负责人。2000年6月,市局请来了一位外国专家并开来了一台进口插秧机,来灌南县进行水稻机插秧示范。我平生第一次看到插秧机,虽然是“洋货”,还是感到很高兴,二十多年前想见的东西毕竟看到了嘛。由于操作人员技术不够熟练,插秧机在地里时走时停,但示范基本上是成功的。
根据省、市主管局的要求,灌南县2001年进行机插秧试点。当年,我们选择在汤沟镇下窑村一块百亩农田开战。育秧等各项准备工作均已就绪,就在插秧机要大显身手的时候,村民们突然变卦,他们不理不睬,还是人工栽秧。经村干部多次说服,只有少数农户抱着怀疑态度勉强同意。我听到一位老农对村干部说:你们饶了我吧,我家就几亩地,经不住你们瞎捣腾。一些不认同机插的农民也七嘴八舌地说闲话,什么从古到今没看过机器栽秧。栽下去长不好怎么办?以后种这二亩地家家还要买个插秧机吗……
从下窑草草收兵回来,队伍情绪低落。还没缓过神来,时任市局局长的周诗泉就来看望大家,与我们谈心,一起分析问题,总结经验教训。记得一位老同志说:新事物遇到阻力不奇怪,当年改水稻时就流传着“旱改水,倒头鬼,弄得一身泥和水,大米没到嘴”的顺口溜。事实胜于雄辩,现在还有哪个说旱改水不好的。
领导的一番激励,同志们的句句良言,一扫失败的阴影,坚定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
2002年,我们重整旗鼓,又在李集乡大杨村摆开了战场。为了确保机插秧苗的数量和质量,我们请来当时市农科所的专家朱工程师现场指导;时任县农机推广站站长的李海军等同志吃住在村,日夜奋战;大杨的书记村长挨门逐户做好农户思想工作。正式插秧那天,田边彩旗飘扬,四面群众围观,一派喜庆的热闹场面。当年,我们一举实现了500亩水稻连片栽插,迈出了机插推广的关键一步。省农机局随即决定在我县召开“淮北地区水稻机插秧现场会”,当时的省局局长陆为农和各市县有关领导参观了大杨村试点,一致给予好评。
2003年,我们又在五队乡七队村组织推广,再次取得成功。实践证明,全县大面积推广水稻机插的时机已经成熟。
此后不久,我调到新的岗位,但仍然热切关注着这项事业。
喜 看 巨 变
屈指算来,我县水稻机插从试点到现在历经十五载。
十五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工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强化购机奖补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农机战线以及各乡镇干群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抓机械和面积落实,搞好技术培训与各项服务工作。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党的“十八大”路线和习总书记“四个全面”战略思想指引下,全县把“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作为新的奋斗目标,水稻机插工作以爆发式的态势发展,创造了苏北地区农机推广史上的奇迹。2013年,我县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水稻生产机械化,成为江苏省水稻生产机械化先进县。2014年,这项工作进入巩固提高的新时期。从2013年到今年上半年,三年来每年新增插秧机均超过1000台,2014年达到2200余台。现在,全县拥有以中韩合资企业生产为主的乘坐式、步进式插秧机8900余台,育秧流水线60余台套,小型育秧播种机120余台,各类联合收割机达到3400余台,各种拖拉机保有量26000余台,形成了雄厚的水稻生产机械化实力。2014年,全县54.82万亩水稻机插面积达47.2万亩,机插率86%,高于全省75%的机插平均率,远远高于全国38%的机插平均率。汤沟镇、堆沟港镇的水稻机插率已超过95%。
水稻机械化生产使广大农民得到了真正的实惠。先看科技内涵,机插水稻的特点是宽行浅插,株行距科学合理,从而使水稻通风透光,根系发达,增强其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达到高产稳产、提升质量的效果。全县机插水稻平均亩产在700公斤左右,管理好的地方亩产达到或超过750公斤;由于病虫害较少,农药使用也相应减少,因而提升了大米品质,提高了水稻出米率。另外,机插秧高效省时节地。一台高速乘坐式插秧机正常每天可插50-60亩,步进式可插15-20亩,高效率机插可以保证不误农时,使水稻有足够的季节生长时间。机插采用塑盘育秧的方法,这种秧苗每亩可栽插100亩水稻,用传统方法育出的秧苗每亩只能栽8亩水稻,机插可以大大节省育秧用地。再看运行机制,在生产实践中,农民群众由机械自用、自愿互助的生产形式逐步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全县11个乡镇先后涌现出180多个各种名称的机插秧专业合作社,现有28600多户社员,拥有插秧机等各类机械29000余台。这些合作社采取与农户签订合同实行有偿服务、出售工厂化生产的塑盘秧苗等方式,扩大机插业务范围,拓展新的增收渠道。
炎炎盛夏,县农机局钱兆兵局长邀请我参观七个乡镇的机插水稻。放眼一方方大小田块中行列整齐、长势诱人的青青秧苗,令人陶醉,令人感慨。在百禄镇窑湾村,正在施肥的陈老汉对我们说:“家里5亩地,今年自已育秧,由村里的农机大户刘建波栽插,每亩费用60元左右。去年亩产1400多斤,稻子卖相好,价格自然不低。村里搞机插虽然比别的地方迟,但也有三年了,确实是好”。来到柴米河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社,副董事长殷其栋欣喜地告诉我们:“今年一季,全社172台大小插秧机在本地栽插水稻7500多亩,在靖江、泗阳、沭阳、灌云等地跨区作业8500多亩。机械收入100余万元,两台育秧流水线生产秧苗收入50余万元。每台高速插秧机平均收入2万余元,每台步进式插秧机平均收入5千余元。下一步,要把合作社建成全县西北片水稻机插技术培训、机械维修的服务网点”。
柴米河水稻机插秧专业合作社2013年被国家农业部授予“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荣誉称号。随行的农机局同志告诉我,全县像“柴米河”这样规模的合作社还有很多,“正富、迪彩、新民、加洪、海威、彩杰、运豹、成涛……”
抚今忆昔,沧桑巨变。古老的海西大地正在焕发时代的青春,奔流的灌河不息地滋润着这片热土中无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