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性发育年龄提前 预防性早熟先要“管住嘴”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儿童性发育的时间轴又被提前了:从原来的12岁开始发育,提前到女孩9.5岁,男孩11.3岁。医学界公认,女孩8岁前出现乳房发育,男孩9岁前出现睾丸增大就可以诊断为性早熟,而肥胖被认为是性早熟的主要诱因之一。专家提醒,孩子长得快,未必是好事,家长一方面要控制孩子的饮食,避免营养过剩,多吃天然、新鲜、应季的食物;多带孩子做户外运动;保证每晚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另一方面要求家长细心关注孩子身体器官的变化,及时发现性早熟迹象并尽快就诊。专家建议,正常饮食已可以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维生素,膳食均衡,不要挑食,不要过度喂养,就足以让孩子正常成长。
我国儿童性发育的时间轴又被提前了:从原来的普遍认为12岁开始发育,提前到女孩9.5岁,男孩11.3岁。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院长、内分泌科主任傅君芬近日透露,这项最新数据来源于包括北京儿童医院、浙大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广西儿童医院等6家知名儿童医学中心联合进行的列入国家十一五科技计划的流行病学调查。
傅君芬介绍,上述调查覆盖了东、西、南、北、中等国内不同区域18707例年龄在6~18岁的孩子。调查结果发现,女孩子乳房发育的平均年龄是9.5岁,男孩子性腺发育的平均年龄是11.3岁;并且2.9%左右的女孩子在8岁以前就出现乳房发育,有1.44%男孩在9岁前就出现性腺发育,相较于国内此前普遍认为的12岁开始发育大大提前了。
孩子长得快,未必是好事。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伍学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醒广大家长,当前我国儿童性早熟的患病率约为1%,某些发达地区可高达3%,如果发现孩子生长突然加速,应该尽快去医院检查,谨防性早熟。
孩子长太快或是性早熟,家长需警惕4个现象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曾发布《关于儿童性早熟与牛奶雌激素相关问答》指出,女孩在8岁前出现明显的第二性征和/或9岁前出现月经初潮,男孩在9岁前出现喉结、嗓音变低沉等第二性征和/或一侧睾丸容积≥4ml,就被认为是性早熟。性早熟分为真性性早熟和假性性早熟。假性性早熟导致第二性征发育的性激素可来自体内或体外,体内可来自分泌性激素的各种肿瘤,体外可来源于食物或药物。
性早熟有哪些危害呢?伍学焱指出,性早熟对孩子发育主要有以下危害:
1.患儿生长潜力下降,即使当前身高高于同龄同性别正常儿童,但生长周期缩短,成年身高变矮,影响婚恋和就业。
2.患儿与同龄伙伴外形迥异,易产生自卑、焦虑,影响学习和人际交往。
3.部分性早熟可能是因颅内肿瘤压迫或具有分泌性激素的肿瘤所致,如得不到及时处理,会危及生命。
4.美国国立卫生院研究发现,性早熟的女孩,以后患上乳腺癌和子宫癌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性早熟也需要早发现、早治疗。伍学焱提醒,总体来看,家长需留意孩子以下4种迹象:1.生长加速,身高赶超同龄伙伴;2.男孩变声,胡须长出,睾丸增大;3.女孩乳房发育,内裤上有生殖道分泌物留下的污迹甚至血渍。4.部分孩子的性早熟是由下丘脑及附近肿瘤压迫所致,因此可能有持续头痛,多饮多尿,甚至视力下降等。
伍学焱建议,平时家长应养成给孩子记成长日志的习惯,定期记录孩子的身高,计算生长速度,如发现孩子生长突然加速或生长速率每年超过6~7厘米,则应及时带孩子看儿科或内分泌科。性激素水平、骨龄和B超检查都可确诊性早熟。确诊后应定期随访,治疗初期一般每月随访1次,进行体格检查和激素水平化验;每3~6个月测1次骨龄,并做子宫—卵巢的B超检查。
儿童性早熟多源于胡吃乱补,均衡饮食即可满足生长需要
伍学焱指出,儿童性早熟一方面来自儿童自身的原因,如儿童对于高蛋白的食物摄入越来越多,小胖墩比以前常见了。另一方面来自于外部环境的改变,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塑化剂、杀虫剂让环境中存在越来越多的类雌激素,网络媒体的发展使得儿童过早接触一些黄色暴力信息,这些信息不断刺激儿童的下丘脑,另外儿童所承担的课业压力较重,这些综合因素都促使性早熟的儿童越来越多。
首都儿科研究所儿保科副主任医师李海鹰在接受采访时还具体分析了儿童性早熟的主要原因:
1.吃人参、蜂王浆、蛋白粉、牛初乳、燕窝等保健品补出来。李海鹰指出,一些家长为了给孩子补身体,往往会给孩子吃一些牛初乳、蛋白粉、参茶、燕窝、补锌、补铁口服液等,这样会促进孩子性激素大量分泌,启动性早熟。“蛋白粉、燕窝等保健品,多针对体质虚弱人群,即使是发育不好的婴儿,也只能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李海鹰表示,因为“婴儿的器官尚未发育完全,过多补充营养只会增加肾脏负担。”
我国卫生部早有规定,自2012年9月1日起,禁售含有牛初乳以及用牛初乳为原料生产的婴幼儿配方食品。因为儿科专家认为,牛初乳里雌激素过量,如不能被孩子正常代谢,将会促进儿童性腺发育,导致孩子性早熟。李海鹰介绍:“母乳可以满足婴儿所需抗体,补充过量反而会增加宝宝胃肠道和肾脏的负担。”
专家建议:家长给孩子补充营养要理性,最好在医生指导下补充。让孩子从天然的动、植物中摄入营养最好,尽量不要给孩子吃含有激素的滋补保健食品。
2.误服避孕药。李海鹰提醒,许多在城市打工的年轻夫妇家庭,计划生育手段主要是吃避孕药,加上忙于赚钱,疏于对孩子的照顾。孩子一旦误服避孕药,等于向体内注入了雌、孕激素,可能促使孩子提早发育,胸部隆起。
专家建议:父母的避孕药一定要放到孩子找不到的地方,并且教育孩子,不是父母允许吃的东西绝对不要入口。
3.爱吃什么就吃什么宠出来。李海鹰指出,城市人现在餐桌上的动物蛋白很多来自于动物“早熟”班的成员,而禽类进食的“促熟剂”多残余在头颈部分的淋巴和腺体里或者翅膀尖端,动物内脏中的甲状腺、性腺等含有激素的物质,对儿童来说都是潜在的“激素”刺激。此外,乳品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高,激素水平也会相对高,因为雌激素和孕酮都是脂溶性的,部分雌激素可以与乳品中蛋白质结合,提高乳品激素含量。
专家建议:要从小养成孩子均衡饮食的习惯,蔬菜禽鱼豆奶杂粮合理搭配营养。多吃当季水果蔬菜,避免孩子吃易受激素污染的禽类脖颈、翅尖、动物内脏、反季蔬果、蚕蛹、淡水鱼、豆制品等。避免孩子摄入过多的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食物,特别是洋快餐。乳制品选购时应注意营养成分和适合年龄。
4.乱看不良文化产品看出来。李海鹰说,现在电视、网络等跟性发育有关的“儿童不宜”的内容增多,会刺激孩子下丘脑垂体神经的反射,甚至会导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提前启动,促进性腺激素分泌。
专家建议:家长要有意识地避免孩子接触“儿童不宜”的影视镜头。在适当的时候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性知识教育。
5.给孩子用化妆品抹出来。李海鹰提醒,现在的美容产品中往往含有一些雌激素,以使局部皮肤更滑润光泽,还可以通过皮肤吸收,促进女性的第二性征发育。甚至婴儿护肤品都可能含有少量激素,有可能会刺激宝宝的性腺发育导致早熟。比如芦荟护肤品有消炎镇痛的作用且刺激性小,很多家长习惯给宝宝使用。
专家建议:小孩的皮肤很好,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别护理,有特殊情况可就医咨询。家长不要让孩子涂抹成人化妆品,母亲涂抹丰乳霜之类药物后要避免与孩子手口接触。
6.长期光源照出来。现在许多孩子晚上要开着灯才能睡觉,一些孩子还喜欢看电视,每天一看动画片能在电视机前能呆三四个小时。专家指出,过于晶莹的灯光照耀对孩子的发育不利。如果儿童长时间看电视,会减少体内的“睡眠激素”褪黑素分泌,褪黑素能克制腺垂体促性腺激素的开释,能够避免性早熟。而暴露在人造光源下的时间越长,人体内产生的褪黑激素水平就越低。
专家建议:家长要给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睡眠的习惯。每天看电视不要超过3个小时。且不要让孩子在人造光源中暴露太长时间。
伍学焱也建议,做好预防工作非常重要。家长一方面要控制孩子的饮食,避免营养过剩,少吃油腻的食物、甜食,多吃天然、新鲜、应季的食物;多带孩子做户外运动,应保证每天30分钟以上的运动,可选择跑步、跳绳等;保证每晚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另一方面要求家长细心关注孩子身体器官的变化,及时发现性早熟迹象并就诊。同时,父母要给孩子讲一些相关的知识,帮他们尽快适应自己身体的变化,以免在心中留下阴影。
此外,李海鹰还给出了孩子10岁之前的一些饮食建议:一,3个月内不要咸。二,1岁以内不要蜜。三,3岁以内不要茶。四,5岁以内不要补。五,10岁以内不要腌。比如1岁以内的婴儿不建议食用蜂蜜;一周岁以上有特殊需要的宝宝可适当食用,但不应超过一汤匙;10岁以上的儿童可以按成人量饮用蜂蜜。李海鹰说:“蜂蜜可能携带‘肉毒杆菌’,儿童胃肠道发育不健全,易引发中毒或其他症状。另外,蜂蜜尤其是蜂王浆中还可能含有一定的雌性激素,长期食用可能导致宝宝提早发育。”
对于补充多种维生素,李海鹰表示,大多数孩子都可以通过正常饮食来补充身体中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不需要特别补充维生素。而维生素D的正常获取途径是晒太阳,只有确实需要的儿童才可遵医嘱补充。
“反正是补品,吃了总比不吃好”是大多数家长的心态。然而,许多儿科医生的建议基本一致:正常饮食已经可以满足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维生素,膳食均衡,不要挑食,不要过度喂养,就足以让孩子正常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