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工作秘诀,就一个字

12.10.2018  12:21

 

【学习小组按】

 

不久前,在小组的推送《人民日报连推13篇重磅文章,给我们哪些启示?》中,谈到了13篇“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文章的一些启示。

梳理过程中,小组发现习近平的很多工作方法,能有效指导我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些体会和心得供组员参考。

  

【习近平是如何发现问题的】

 

习近平曾强调,领导干部不能“坐在办公室关起门来作决策”,并且要到“困难较多、情况复杂、矛盾尖锐的地方。基层、群众、重要典型和困难的地方,应成为调研重点”。

 

在正定,他的足迹遍及全县25个公社、221个大队;在宁德,他去过124个乡镇中的123个;在浙江工作6年,他跑遍所有的县市区;在上海虽然仅工作7个月,他考察了全市所有19个区县……

 

习近平要求“身入”更要“心至”。

 

在“地僻人难到”的宁德下党乡,他是建乡以来第一个亲自到乡里的地区领导,顶着烈日走了2个小时山路,脱了滴水的衬衫在桥上就召开了现场办公会;在浙江安吉,他顶着烈日仔细查看余村民主法治建设宣传栏;在福建福州,他选择在下午两点最热的时候视察棚户区,让相关部门负责人亲身体验百姓疾苦,加快棚改步伐;在湖南十八洞村,他在村民家门前空地上召开座谈会,同大家一起商量脱贫致富奔小康之策,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

 

习近平还要求带着问题去调研,尽力掌握调研活动的主动权。

 

在福建宁德调研“茶乡”坦洋村时,村支书准备了汇报材料,刚要念,就被习近平微笑打断:“不用念材料,我问你答就好”。随即提出他最关注的两个问题:一是怎么更好发挥农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二是怎么增加村集体收入。在重庆巫山县委书记汇报时,他十几次插话,“长江水质保持得怎么样?”“三峡现在还有猴群吗?”“退耕还林是人工造林还是飞播造林?”……

 

习近平还有一个经验,就是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而且既要听群众的顺耳话,也要听群众的逆耳言。

 

正所谓“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获得正确认识的源泉”,在正定县,他白天下乡调研,晚上研读县志,还专门设计调查问卷,上街向群众发放。在县“农业学大寨”先进的三角村,习近平和街头群众拉家常,大家说到生活上的首要问题竟是“粮食不够吃”“从年头吃不到年尾” ,习近平发现了正定是一个“高产穷县”的问题。

  

【习近平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在取得大量调研素材后,如何提炼出解决问题的思路?习近平曾经说过:

 

把大量和零碎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分析、综合,加以系统化、条理化,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找出它的内在规律,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决策。

 

在浙江安吉县余村听支部书记汇报过程中,本没准备讲话的习近平,听到余村从“卖石头”转向“卖风景”却心里没底时,他即兴讲了很长时间,强调了“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牺牲环境的经济增长”不是发展,并首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在福建福州任职时,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办事效率也难如人意。先提升硬环境还是软环境?当时外商投资设厂,流程需要数月甚至一年以上,当看到130多个公章集中在一张1纸上时,习近平深感震撼,在经过一番调研以后,他将优先提升软环境作为突破口,推动实行“一栋楼”审批,提出“马上就办”的工作理念。

 

习近平一直将焦裕禄作为榜样,对照自己。他也先后3次来到河南兰考视察,2014年3月在焦裕禄干部学院的座谈会上,习近平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兰考之问”:“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在2015年初同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他以“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总结了焦裕禄为县委书记们留下的答案。

 

【习近平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习近平曾形容群众是“考官”,满意是“答案”。他也曾发自肺腑地说:

 

我个人有个习惯,就是不说则已,说了就要过问到底,否则说的话就是废话,不如不说。不要去浪费别人的时间,浪费自己的脑细胞。既然想到这件事,提出这件事,就要办成这件事,办好这件事。

 

在正定,为了解决高征购的问题,习近平和时任县委副书记吕玉兰跑地区、跑省里、跑北京,将每年的征购粮从7600万斤核减到4800万斤,减幅达36.8%。为了推动“大包干”,在“中央没文件,河北省委没精神,石家庄地委领导没讲话”的情况下,习近平派人去凤阳把小岗村的经验带回来,自己冒着严寒到村里宣讲政策文件,1985年,全县农业总收入达到4.3亿元,比1982年翻了近两番。

 

1989年,在宁德下党乡,他动情承诺“下党不改变面貌,我们就无颜面对父老乡亲”。针对下党乡帮扶工作,习近平强调水电项目不能成为“胡子工程”,办一件成一件,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他3次到下党乡现场办公,要求干部以一村一户一人为对象去想路子,去解决问题,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地上,才能实打实上一个新台阶。1991年1月,下党第一条公路建成通车;12月,一座250千瓦水电站建成,直接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

 

1996年,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牵头负责对口帮扶宁夏,他表示“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是一项政治任务,要坚决完成”。如何做?他先安排工作组去宁夏最贫穷、联合国专家都评价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西海固拍了个短片,和其他省领导一起观看后商定帮扶政策;亲自在西海固翻山越沟地考察了6天;他选址并命名的“闽宁村”作为移民搬迁的样本工程……逐步形成了对口扶贫的“闽宁模式” ,20多年间,解决了30万人的饮水问题,完成了一百多万人的大迁徙。

 

说了这么多,给小组最大的一个印象,就是习近平干工作的“”。无论是发现问题的“身到心至”,思考问题的“抓本质、找规律”,还是解决问题时的“实干为先”,对于面对新挑战、新机遇的我们,都有着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