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高中生未来论坛在宁举办:相聚中山陵 共同话少年

05.05.2016  16:51

  日前,13名来自上海协和国际学校的高中生、10名来自南京外国语学校的高中生相聚中山陵上元书院,在“少年说·未来论坛”上就中外教育理念的异同进行碰撞。

  此次论坛由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对外友好交流促进会主办,发起人却只是一名16岁的高一学生——Henry。小伙子和父母都是美籍华人,尽管出生在北京,但自幼便在国际学校读书。和“ABC”不同,Henry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在中外文化碰撞的成长经历,让他对文化交流有着格外的兴趣。一次偶然的机会,Henry找到了南外学生郑中元,希望共同发起“未来论坛”,搭建一个能让中外青少年交流沟通互动的平台,在观念碰撞中共同成长。

  当老师给了你一个不能认同的糟糕成绩,你会如何反馈?当你被突然通知一周内会有一场考试,你会如何准备……同题问答,与其说这是一场关于中西教育方式的辩论,不如说这是一次友好的校际交流,观点的差异并不能分出一个孰是孰非,沟通与交流才是这次活动的宗旨。

  在Henry们看来,中式教育下的学生考试能力强悍,基础过硬,但缺少与教师的沟通,害怕犯错,即使教师判定不公,也只能服从,“我们大多会选择直接找老师沟通,面对面说出自己的疑问。不过我觉得中国学生往往不会这样,因为根据我们的了解,他们都有些‘怕老师’。

  对此,郑中元们却并不认同,“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怕’,而是我们希望选择一个更合适的方式。比如有些阅读理解的题目都是有标准答案的,并不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回答。所以,我们往往会先反省,再去看看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南外的同学进一步解释了我国传统教育与西方教育存在差异的原因,在他们看来,我国学校的师生比例与国外仍有差距,因为本身与老师的交流主要靠学生自己主动,但人数过多后老师就无法专注于每一个学生。缺少了单独交流,他们更倾向于自己去摸索老师的评判标准。值得一提的是,因为高考的原因,学生间的竞争和压力并不亚于成年人,所以这也是学生喜欢独立去解决问题的原因。

  当然,中国学生的勤奋是Henry非常赞赏的,“他们非常刻苦,学习很用心,每天都会自觉的复习。如果老师搞‘突然袭击’的话,我们恐怕会很紧张,但他们不会,他们似乎总是成竹在胸。

  不同的成长环境,决定着各自未来的走向。原西门子副总裁程美玮和夫人就深有感触,他们对记者说,“中国学生的确很能干,你交给他一个任务,把步骤说清楚,他一定能完成的很好。但如果你让他自己规划,往往就会手足无措。这就是他们习惯了循规蹈矩之后,在主观能动性方面缺乏导致的问题。如果他们能把这个问题好,相信会更具竞争力。

  对此,北京东路小学校长孙双金深有同感,“在成长的阳光中,我们的孩子往往会缺失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种子,这里面,既有应试教育的弊端,也有个体的原因。其实,教育本应是多元的,我们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而不是千人一面。这方面,我们教育工作者还需要做更多探索。

  董晨

编辑: 金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