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院校开办养老院 探索“医养职业融合”模式
国内首家由专业院校开办的养老院正在南京钟山职业技术学院试运营。高校为何要办养老院?养老院如何嫁接学院的护理人才和医养融合资源?4日,记者走进钟山颐养院一探究竟。
院校、养老院之间架了一座“桥”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已开办十多年,但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正在建一座全新模式的养老院,明年1月即将运营。在同一个校园内,自理、患病和失能等不同生命阶段的老人,可在校内不同区域获得专业化服务。
向自理老人开放的是250套养老公寓,分别有100平方米、60平方米和40平方米大中小套房,客厅、卧室、厨房,一切按照家的样式布置。不过家具电器都是适老化的:梳妆镜里安装“互联网健康检测视频系统”,既能记录老人的刷牙时间,还能进行气色诊断;可升降的马桶让膝关节不好的老人完全自理。在公共助浴区,一台引自德国、价值200多万元的大型治疗浴缸可帮助失能老人做专业水疗,恢复运动功能。
穿过颐养院的一座廊桥,尽头就是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教室里,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和心理等涉老专业学生正在上课。学院中涉老专业的配置占所有学科的1/3以上,特别是最后一年的社会实践,学生直接在学院内的康复院、养老院和护理院实景实习,积累经验。
老人患病或失能以后怎么办?与养老院在同一个“贯通层”的,是钟山职业技术学院与省人民医院联办的三级专科康复医院——“钟山康复分院”。心梗或中风黄金抢救时间是5分钟,老人在这里可实现黄金时间救治。目前,康复分院已运营一年多,收治近百位国内外病患。而部分失能老人需长期看护的,就将被转到“钟山护理院”,600张床位全天候有专业照护师照顾。
“医、养、教”一体化模式可复制
“钟山学院每年有近千名养老专业毕业生,年轻人为老人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同时,老人也在年轻人的介入和陪伴中消解孤寂和抑郁。”钟山学院董事长陈逸介绍,他们起初是想建一所拥有养老专业群的特色职业院校,但实践中发现养老专业护理人才实岗实训更重要,于是又创办康复医院。今年,他们又把养老院“搬”进校园,探索从专业化到市场化的“医、养、教”一体化模式。在这里,涉医专业的学生实现“病床边教学”,涉老专业的实现“养老院教学”。
作为民办普通高校,学院还吸引数家央企和社会资本注资,并与省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省人民医院合作,计划把钟山颐养院办成一个集人才培养、职业培训、老年颐养、老年康复护理、老年问题研究的养老综合体。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在高校内设立老年服务人才培训中心,进行专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案例已被写入“联合国亚太经社会”第67届大会的5号决议中。这种模式不仅仅是为解决几百张养老床位的问题,而是探索缓解专业护理和医养融合中医疗资源紧缺矛盾的新路径。目前盐城、无锡等地也在探索这一方向,模式复制的前景十分广阔。各地都有职业技术学院,把养老院搬进院校,可同时解决专业人才培养、当地老人护理型养老需求和区域医养融合产业推进的问题,可谓一举三得。
探索养老“照护师”职业化
钟山职业技术学院的养老模式创新,是对“医养职业融合”模式的探索。我省目前有1700多万老年人,调查显示,高达79.6%的老人对医疗卫生服务有强烈需求。若按略低于欧盟标准的比例测算,预计我国到2030年需要医养融合从业人员4884万人。但全国养老照护行业从业人员不足100万人,其中真正有专业背景、经过职业训练的尚不足10%。国内开设涉老专业的50余所中、高职院校,总计年招生仅2500人左右,高素质专业养老护理人才奇缺,远远满足不了现实需求。
省政府参事、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蒋伏心认为,从长远来看,影响中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主要不是养老院、医院、养老设备等物质资源,而是直接服务于老人的人力资源。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能路径,得从拓展“医养融合”内涵入手,且必须建立一支职业化的养老照护队伍。今后医养融合职业养老护理人才应称为“照护师”,是针对新需求产生和改革的新型职业。护工和护理员主要来自下岗职工或农村务工人员,而未来的“照护师”应该有更多年轻的高层次人才加入。
目前,钟山职业技术学院正在和国家卫计委合作,制定职业“照护师”发展规划和行业准入制度,提高薪酬水平,增强职业吸引力。该院还制定面向全省农村地区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招生计划,首期100人。学院与国资企业、养老企业联合开班,这些未来的职业“照护师”将享受免费读书优惠,由国有投资、民间资本等设立专项助学基金以支付学费,开启“订单式”定向培养“照护师”的人才储备路径。(唐 悦)
来源: 新华日报 转自:新华网